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详细内容
农村发展模式应多次多彩
发布时间:2009/12/30  阅读次数:1427  字体大小: 【】 【】【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非常好的一点是,它指出了方向,但并没有规定各种刚性的细节,为新农村如何发展留下很多开拓空间。”
日前,当《科学时报》记者随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模式与可持续发展途径研究”项目组一行在苏南地区考察时,特别采访了随同考察的本项目顾问之一,中国科学院东南资源环境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佘之祥。
《科学时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实力更为雄厚,是不是在新农村建设中更有优势、有条件在全国作出示范?
佘之祥:中国东部沿海地带的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60%,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带,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中部地带高50%,比西部地带高80%。应该说,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因经济更具实力,更加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基础和能力,东部新农村建设道路因此可能走得更快一些。
我们最近也到过一些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道路同样有它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经济基础,中西部地区要设计它应该走的路子,不一定非要照抄东部地区的模式。某一种模式在其他地方也许是无法复制的。总体上说,东部会走得快一些,加之又处于改革开放前沿,所以有很多走过的路子、取得的经验可以在中西部地区借鉴,有一定示范意义。
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非常好的一点是,它指出了方向,但并没有规定各种刚性的细节,为新农村如何发展留下很多开拓空间。
农村如何营造好的人居环境,这应和当地历史文化背景一脉相承,新农村建设不能是一个模式,或者一个领导提出一个设想,大家都跟着做,而应该是多种模式,这个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农村也应该有多种发展模式。
《科学时报》:你也强调,各地的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有不同发展背景和条件,从此次考察来说,你对这里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有怎样的突出感受?
佘之祥:我们在农业生产和区域发展上,特别要注重地理背景,强调因地制宜也是此意。任何地方的发展选择,必须研究它所处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历史文化因素,这种状况千差万别,很不一样,不过可以归类,分类研究其共同特点。
尽管同处于东部沿海地带,但我们考察过的无锡、江阴、昆山、张家港、苏州等地都能看出它们的区别,所走道路不完全一样,不能用一个模式来简单套用,但是应该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对于指导类似地区的发展发挥作用。
在不同地方要设计符合自己特色的发展模式,而且从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经验来看,凡是搞一刀切的基本都失败,而如果能因地制宜,则都能够有其发展的应有成效。
包括区域经济发展也是这样,每个地方都要根据自己的特色和阶段,抓住不同的发展机会。这里面可能会表现出不平衡,市与市之间,甚至一个市区内部都有不平衡,这是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不可能要求大家发展的步伐都一致。你追我赶、有先有后,这都是正常现象,最后从总体来看,大家都得到区域应有的增长与发展。
在关注新农村建设的同时,不能不关注农业。从考察中可以看到不同地方农业发展的状况,比如,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变化,农业生产结构出现大幅度调整,农业部门中的畜禽、水产养殖业产值已超过了种植业;现代农业的功能本身在逐步扩大,除农业本身所具备的产品功能外,扩展了观光、旅游、休闲等新的功能,如苏南的华西村、水墩上村、千墩镇生态园等都成为著名的农村旅游点;农业发展也有不同途径,有的走农业园区的道路,有的集中设施农业,也有的则集中大田的规模农业。
《科学时报》:目前在我国很多地方,保护耕地与寻求发展呈现出一种矛盾状态,在东部沿海地带可能更为突出,对此你怎么看?
佘之祥:我感到东部沿海区域要非常注意保护现有基本农田。这一点在现代农业发展中非常重要,包括水稻田在东部沿海区域的生态作用不可忽视,如果都变成了大棚、园区,都硬质化,实际弱化了蓄水作用,整个地面水文状况会发生很大变化,对于区域防洪不利。农田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缺少农田湿地功能的调节对区域生态环境带来的后果值得重视。
耕地和湿地大幅度减少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农业发展空间缩小,农产品对外依赖性增加。土地问题与粮食紧密相连,长江三角洲大部分县原为国家级商品粮基地,现在已经不能自给,虽然通过市场可以得到调剂,但是对我国粮食流通与市场格局的影响不可轻视。
欧洲的荷兰高度城市化,但城市中间的绿心(Green heart)始终得到保护,绿心既有牧场也有大型作物,对整个生态的维护起很大作用。
为求经济快速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再分配和深度开发,占用一定的农田难以避免,问题在于变更土地利用模式是否合理,决策是否科学。
今后依靠大量占用农田、外延性扩张来求得经济增长已无可能,土地全部占光怎么办?如果按照过去的增长方式发展,今后二三十年,苏锡一带的农田将被全部占光,这将是可怕的局面。因此,现在就必须坚决地保护起来,同时研究产业结构怎么去调整。主要的出路应是淘汰效益低下、粗放型利用土地的产业,为技术含量高的产业腾出空间。
长三角是中国的制造中心,制造业发展很快,在世界上的位置也凸现出来,实际上我们很多制造业的科技含量并不高,很多工业园区包括在华外资企业,更多承担的是产品的低端生产,核心技术为外商所掌握,此时要研究如何调整自己产业结构向高端发展,有自己的研发基地,加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而且要注意保护我们自己的自然资源和环境。
我们考虑向政府提出加强科技研发投入的建议,以增强科技发展后劲,也许不能立竿见影,但这是从长计议的路子。否则,经济受制于外商,国际上一有风吹草动、外资一撤,我们会非常被动,这些劳动力到哪里去?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农村地区,二三产业已占绝大部分,也应考虑这些问题。
《科学时报》:据你以往的研究以及此次考察的感受来看,你认为东部沿海地带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发展将面对怎样的问题?
佘之祥:这一带我过去也作过调查,除了上面讲到的问题外,我感觉这里总体规划战略还不是太明朗,现在还需要从一个更高层次制定长远战略目标。
各地都在提自己的想法,包括提到如何强村富民、规模经营,但是否能持续走下去,对于掌握资源少的村集体、村干部,收入低的村庄,很难办。经济富裕村都建设有一定工业园区用房用于出租,同时也壮大了集体经济,但经济发展不好的村是否也盖房子、这是否可持续?真正强村富民,有很多内容值得思考。同时,村民变为市民,不种地,在企业打工,生活方式已经改变,现在这一带的城镇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15000元左右,农村的人均纯收入也在10000元左右,在中国来说比较高,但从国际上的收入比较来看,并不算高,怎么进入更高阶段,未来发展的路子怎样走,需要深层次的探讨。
现在我们总体上与国际联系多了,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带进入发展的第二阶段,即服务业比重大增的阶段。但很少听到这些地方对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分析,对国际经济缺乏研究,路子不太清楚。我认为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否则,满足于现状,将来难免出现某种被动局面。
  
 联系方式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有事找三木实业请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三木实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