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几年来用闲暇时间制作了不少根艺作品,从开始的自我欣赏到备受同行的赞许,这也是我学习和摸索根艺制作的过程。休息天我常到山涧或田间寻觅根材原料,回家后又精雕细刻,日积月累,居然也创作了不少所谓“精品”根艺了。
制作根艺,选材是第一步。乡村间有很多经刨挖而废弃的柑、桔、荔枝、山楝、松树、山茶等,就是很好的材料,而真正动刀动枪可就要费工夫了。需先慢慢地推敲和观察,然后定稿,初步定下题材的模型,再精心制作。很多的根材,有时只要在某个局部施以几刀就成为一件好作品了。在制作的过程中,不能过于急躁、该削该留要慎重,特别是该去掉的,最好也不要马上切去,可以先站起身来离根料远些再观察考虑一番,免得后悔。需知一件好的根料被自己一时的疏忽而搞坏,那多可惜。所以,一件好的作品,必须有宏观和微观的统一,从大处考虑到小处着眼,才能使作品达到最佳效果。比如我在制作一件“象”的作品时,本来根材中间的一小间隙已自然地成为两只前脚,可是考虑不周,把小间隙分开扩大,虽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的雕饰,总显得呆板和做作,最终还是报废了。另一件“狗”的作品,本是一样平淡无奇的根料,原来设想是雕刻为“猴”的,后来,在制作过程中我把原想去掉的部分刻成耳朵和嘴,这样一只狗的形象已经跃然眼前。我临时改变主意,又经精心留取,把后边小根及杂物去掉之后,刻成三只天真活泼的小犬在争吃奶,其天真与憨态栩栩如生,而母狗的神态似在“守护”自己的孩子,一幅动物景观浑然天成。
作品神态勾勒出来之后,先要去皮,然后精雕细擦,用砂布或砂纸抛光,有时也可用些玻璃碎片割划修饰,但整体效果的人工痕迹不能太厉害。因有些根的皮去掉后,纹质顺其自然,更具美感。有些根的皮,本身也极能衬托出艺术美,如蛇、龙、鳄鱼、壁虎、龟等等,留一些适当的皮更具魅力。有些受大自然的侵蚀或是虫蛀蚀成的疙瘩,那更不应该去割平或修整,要充分利用自然的美来表现动感的世界。
根艺作品定型之后,就要上油或打蜡,一般是虫胶漆、蛸基清漆或白蜡、石蜡,熏、浸一些想要的颜色后上油,如有蛀虫的还要蒸或煮后晒干才上油,也有用棕色的鞋油擦刷后也独具一格,出于必要加少许的水质颜料染也可以,这就要看各人的灵性和运用了。
根艺品实际就是大自然的“造型”和人为“造型”相结合的产物,用“造型”的手段体现树根的自然美,以型造意,其作品价值取决于素材与艺术两个方面,没有特色的素材创造不出上乘的作品,没有高超的艺术构思,再好的素材也很难成为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
笔者初学,未入门径,提一点自己的体会及方法与同行爱好者切磋。以作抛砖引玉之初衷。
根雕艺术概述
根雕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现存最早的根雕作品,是战国时期的“辟邪”和角形器,是20世纪80年代先后在湖北的古墓中发现的。这表明根雕在古代已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并形成为一个独特的艺术门类,受到人们的珍爱。南齐书中有齐高祖赠予隐士僧绍竹根“如意”的记载,同时出现了一些根制实用品、陈设品和家具。
唐代诗人韩愈的《题木居士》诗中,也描述了一件根雕“人物”作品。宋元时期根雕作品在宫廷和民间发展,而且有些画家也以根雕作品作为创作的素材。《百乐鼓琴图》中画的许多摆放就是根雕作品。明代,根雕作品更加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清代涌现出一大批根雕艺术家,使根雕创作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他们承继了木雕艺术的传统,创作了许多优秀根艺作品,至今在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及上海的豫园中,仍收藏着许多清代的根雕珍品。
根雕艺术的特点
巧藉天然要贯穿于创作的始终。当选到一块具有自然形态美和创作价值的根材时,有的可以一目了然,确定创作主题,但这种情况极少。大多数是第一印象觉得其形态美,可以利用来创作点什么,但究竟创作什么并不清楚。对于一个七枝八杈、形态复杂的根体。经过作者推敲确定主题后,下一步就是制作阶段。在制作时要贯彻“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制作原则,围绕着主题思想的要求,巧用心计,合理而慎重地取舍。除对局部作少量的修饰和必要的雕琢外,重点应放在巧妙地利用根的自然形态上,如枝、须、洞、节、疤、纹理、色泽、态势等,尽量使这些天然特点和神韵,在已确定的艺术形象中得到合理的利用和充分的体现。在这种创作思想指导下,因材施艺,进行取舍、雕琢、磨制等一系列精到的加工,做到巧藉天然,美有所用,使自然美的“奇”与人工美的“巧”,自然地结合起来,实现原定的创作设想。
由于根雕要巧藉天然,虽经施艺但不留明显痕迹,使整个作品的艺术风格浑然一体。
根雕艺术的品类
实用观赏类的根雕作品,集实用和观赏于一体,以实用价值为主,兼有观赏价值。常见的有根椅、根床、根桌、根凳以及根制条几、沙发、茶几、屏风、花架等常用家具;有用根制成的笔架、镇尺、砚座等书案用品。陈设观赏类的根雕作品,主要用于陈设观赏,是根雕作品的主体部分,占绝大多数。按其造型特点,又可分为人物型、动物型、鸟禽型、鱼虫型、花木型、器物型、审美型及其他自然形态。
审美型,是指自然形态很美,极富有欣赏价值,但很难确定名称的一些无名根艺作品,根艺家统称之为审美型作品,或叫无名作品。
其他形态的根艺品,要经过根艺家加工而成,一般具有非具象的特征,给人以天然之美的感受。根雕制作的材料及工具根雕,顾名思义,是根的艺术。它所使用的主要材料是根。 --相根 --
大自然造就了千姿百态的根,为根艺工作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材料。一块自然根不经加工就是一件根艺作品的情况,几乎是没有的。但具有自然美的根材却是极其丰富的,到处都有。能否发现它的美,这取决于人们是否留心及审美能力如何。不从事根艺创作的人来说,一般是视而不见其美,引不起注意的。但是根艺爱好者却能替眼识材,进而创作出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品。
根雕创作的根材,主要是两个来源:一是拣。从山坡上、道路旁、梯田边拣;从农家的柴火堆和园林丢弃的桩头、废根中挑选。二是从市场上选购。
寻找根材的过程,是运用生活经验和艺术修养寻找创作题材的过程。但寻觅根材也不能没有重点。根艺家的共同经验是:奇特的根往往生长在环境最险恶、最艰苦的条件下。相反在平原上、沃土里生长的根,则很少有奇特形态。因此,要根据各自的生活环境,确定寻根的重点方向。
根材的种类
自然界可供选择的根材是很多的,有乔木、灌木、藤萝、竹子等。古人进行根雕创作的根材有擅香、紫檀、樟木、松、竹、藤、桑等,质地坚硬、光滑、细腻,纹理清晰,适宜进行艺术加工。现代根艺家拓宽了用材的品类。各地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不同,可供选择的根也不同。在东北有柞、栎、杨、榆、椴、桦、映山红等硬杂木的根。华北地区有山枣(也叫酸枣)、荆条、松树、刺槐、椿树、山葡萄等。在南方有黄杨、铁杉、金钱松、龙眼、老君、紫香、竹、藤等木本植物的根。在西北和西南也有一些奇根可供选用。这些树木之根因生长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了天然的奇态怪形,可供根艺爱好者借以造型,实“奇”与“巧”的结合,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工具及辅助材料
一般说来进行木雕创作的工具,如锯、木锉、凿子、刻刀、扁铲、斧头、木钻、木锤、刨子等,都可以用来进行根雕创作。除此之外还需要剪刀(剪枝用的剪刀)、刀子、毛刷、砂纸(布)、粗细布、棉纱、绳子等基本用具。特殊加工时,如火烤、蒸煮、防虫处理时还需要一些用具,一般家庭常有的可以代用,不一定另备。
用以根雕制作的材料,主要是根材。除此之外,还有些辅助材料,如胶(水胶、乳胶)、石蜡、漆(清漆、生漆、漆片)等。需要着色时,还要准备所需的颜料。
根雕的创作手法
根雕创作的基本手法,就是运用夸张、幻想和抽象等手法去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具体他说,就是对所选定的根材作全面而细致的观察,进行巧妙构思。借其形态、纹理、节疤、凹凸、曲线、窟窿等天然殊姿异态,进行虚实结合的大胆设想。以多种题材和内容来寻找材料本身的可用价值,并善于从平凡中找非凡,逐步确定创作的整体形象。明确创作思想,大胆地想象,对根艺创作是至关重要的。
根雕制作技法
根雕制作应强调“三雕七借”和意向造型,不管是什么根材,创作什么题材,都必须遵守这个原则。在雕琢方法上应是“三雕七磨”,即以模仿根自然形态的磨制方法为主,以少量、局部的雕琢为辅,使雕磨过的部分和根的形态尽量融为一体,不露雕琢的痕迹。
具体的制作方法主要是:
根雕作品是供人们欣赏或使用的艺术品,一旦开裂或被虫蛀,便会影响它的欣赏价值和使用价值。因此,根材的防裂、防虫的处理就显得十分重要。
防裂处理;自然干燥法、蒸煮法、烘干法、浸泡法。在防裂蒸煮时加上适当的漂自粉、六六六粉等,可将里面的虫菌杀死。用经过防裂、防虫、防霉变处理的材料制作的作品,一般不会出现干裂、变形、虫蛀、腐烂、变色的现象。干剥:把根放在水中浸泡几个小时,使表皮变软,然后再用以上工具剥,比较省时、省力。许多根艺家都有自己的去皮方法,只要不损坏或少损坏木质,制作者不必拘泥于以上方法。有时根据创作需要可不去皮或保留一部分表皮,加以利用。剔朽,主要是把藏污纳垢的朽烂部分剔掉,目的在于除去根上的污垢和隐藏的虫菌,增加材质的洁净和美感。 |
|
根 艺 的 制 作
一、截裁
构思成熟后,用色笔在截除部位画上标记,根据截除的粗细程度,选择粗料锯或细料锯锯切,细的根材则可用修枝剪剪除。其截口尽可能避开观赏面,且考虑根的筋脉纹理走向,以利于锯口的处理。裁截时去够留足,留有余地,底边要找好水平线,若是配底座还应考虑其结合部的连接固定。正面构图要生动富有变化,奇中求稳,底座的锯切要恰到好处。
二、除垢
根生长在泥土里、杂石中,其表面凹凸不平,尤其凹陷部常嵌夹泥土、石块,要小心剔除,以免伤害表面纹理。若石块嵌得过深,可将其轻轻击碎,用铁夹取出。泥土则可用竹篾签剔除,或置于水中浸泡,使泥土疏松后清除,也可用高压水枪冲刷。一些根材烂面常呈腐朽状,可用三角刀或钢丝刷沿槽及筋脉反复刷、刮,直到露出坚硬的木质部为止。在除垢的同时,剪除一些多余的细根、绒根和枝杈,清除沟槽缝隙中寄生虫、卵等杂物。除垢一定要干净,一切多余的东西都必须清除,不留后患。
三、防腐消毒
根材防腐、防虫蛀的最重要环节是去汁要净,消毒要彻底。有些好的根雕艺术品,在数年内即遭虫蛀或霉烂、腐朽,或裂开、走形。尤其是鲜根,没有去汁消毒,便制作为成品,更易遭此厄运。因操作方法和每人掌握的技巧及拥有条件等因素的不同,以及根材干湿度的不同或造型需要的不同,去汁、消毒应采取不同的方法。枯死根木可采取高温蒸煮消毒,或进一步阴干;鲜活根则可采取浸泡方法;若造型需要保留表皮的,则只能采取阴干的方法。常见的根材防腐消毒方法有以下几种:
1.浸泡法:常见的浸泡方法是将根木原材料完全沉没水中浸泡。浸泡时间因材质不同而长短有异,一般要过一个夏季或一个冬季,然后取出置于干燥的室内充分阴干。浸泡池内最好用活水,凡水质有异味或发黑,要更换,否则影响材质和色泽。也有人用药物溶液或柴油来浸泡。
2.蒸煮法:即高温去汁、消毒处理。蒸,即将根木置于密闭容器内蒸汽熏蒸,气压的大小及熏蒸的时间视根木的体积大小而定。体积大的根木气压要高一些,熏蒸的时间要稍长一些。煮,即将根木置于容器内浸没于水中,加温煮沸。体积大的根木煮沸时间要长一些。有条件则可利用锅炉蒸汽和工业余热进行蒸煮。
3.其他方法:采用木材加工厂、家具厂的烘烤木料设备进行烘烤。也可堆积于室内阴干,但在南方的梅雨季节,要注意通风防潮。鲜活根可置于露天,待表皮干后再移置室内堆放。
4.注意事项:有些根木其本身有防虫抗虫能力则不必浸泡和蒸煮,阴干即可。一些根木腐朽面较大或已基本干透,也不宜浸泡和蒸煮。一些需要调整的根枝,应在干燥前牵拉造型;而一些较干的根枝需要调整,可在蒸、煮、泡时乘干枝软化进行造型。灭虫可用药物溶液浸泡,也可用塑料袋套罩,并在袋内置入药物熏闷。
四、除皮
绝大部分根需要去皮,使根木的纹理、色质得到充分的体现。但有些根雕艺术作品需巧借表皮来装饰衣物、毛发、靴、帽、裙等,使肌体与装饰物形成鲜明对比。一般去皮有下列方法:
1.浸泡法:有些根木较干燥,表皮已脱水与木质部贴得非常紧密,很难去皮,可将其浸入水中浸泡数日,待表皮基本松软后取出,用金属器具或篾签剔刮。金属器具不宜过于锋利,以防伤害木质部的纹理。面积较大的根木浸泡取出后可用木锤反复敲击表面,表皮和木质部脱离后再剥离。
2.水冲法:有些根木表面凹凸不平或有刺状物,去皮极其困难,可用高压水枪反复冲刷。一些难以去皮的材料,可在浸泡、蒸煮后乘其表面松软时进行冲刷。水冲法不易伤害根木的纹理,是一种十分可行的好方法,但水压一定要大,否则难以冲除表皮。
3.鲜剥法:采集的新鲜根木,由于表面水分充足,表皮极易剥离,但剥离后木质部充分裸露,水分蒸发较快,容易干裂。所以新鲜根木表皮剥离后要用湿皮将其缠裹,置于阴凉通风的室内保存阴干。也可将新鲜根木置于室内晾起数日,待表皮有明显皱褶时,再进行剥离。剥皮后的根木应避免曝晒、烘烤、风口急吹,以免木质部裂开。
4.机剥法:表皮越厚的树种越易剥离,而像紫薇、木等表皮较薄的树种则难以剥离。还有一些根木、表面凹凸起伏,皱陷很多,千疮百孔,外形变化多,去皮较为困难,则可在根材完全干后用喷砂机或滚砂机去除表皮。 |
松瘤树疤结硕果
根雕作品是用奇异根木创造出来的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收藏价值,正受到越来越多收藏爱好者的青睐。
根雕,不仅是树木的根可以雕琢,凡树木的斑、疤、节、瘤都可以雕琢,使其化腐朽为神奇。行家称,凡由整块根木的段、块、瘤制作的称为实式根雕,凡扁平状残根制作的称片状式根雕。目前,笔者在上海奇木斋看到用黄山松瘤作果、用荷木残根作盘的根雕,名曰“硕果”,极具艺术美和线条美。
用椭圆形盘子端出的两只南瓜意含丰收的硕果,一大一小,瓜身浑圆,尤其是那自上而下、深浅不一的沟槽,勾勒出南瓜特有的线条。顶处一圈微微凹进,恰到好处显出了瓜的蒂结。而托起南瓜的盘子,边缘微翘,整个盘子呈现出荷木独特的肌理、纹脉。
这件作品的创作者告诉笔者,创作中要根据根瘤树疤的天然形态进行构思。根雕先有形而后有意,因材施艺、依势造型,这比先有意而后有形的木雕创作难度要大得多。比如这颗黄山松瘤寻觅到后,是经过精心揣摩、反复构思才确定雕琢这神韵具备的南瓜“硕果”的。由于每棵树木的斑、疤、节、瘤都不一样,因此创作出来的每件作品都不可能一样,这也就是根雕的神奇之处。